街道刘主任看胡妈回来了,马上又开始诉苦:“你也不是不知道,咱们这片儿光返城的知青就有三十多人,国家现在也很困难,一下子没法给这么多人分配工作,所以,我们就想着你们这里能帮着分担分担。”
胡妈听到有这么多人一时也没办法做主:“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小作坊,起的也是个体户执照。再说,一下雇了这么多人那不成了资本家了。万一再闹个什么运动,我们可担不起。”
“那不能,你们放心,这今后啊政策只能越放越开。只要你们能接收几个,我们街道就全力支持,有什么问题我们担着。”
这刘主任估计是被逼急了,三十多个返城知青就是三十多个失业青年,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这要是一串联闹出点儿事儿来就肯定不算小事儿。
现在和后世21世纪还不一样,政府还相当于大家长的角色。
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被分配上班的权利,而且说白了,这些知青被耽误了大好年华,也是国家的责任。
而且,因为政策总是慢半拍,这些返城知青慢慢就会造成社会问题,这也是83年严打的主要诱因之一。
胡涵想了想,前世实际上到了两年后的1983年开始,国家就逐步放开了企业承包责任制。
虽然收效并不好,但政策松动是一定的。
现在胡家作坊正处在瓶颈期,产能严重不足。
如果扩大规模的话,政策上又没有先例,不如找个背书的,这样不仅能解决规模扩大的问题,还能帮助不少人,里外都是赚的。
“我觉得没问题,三十多个人我们都能接收。”胡涵轻声说道。
“哎呀,你看看你家小涵这个觉悟,以后肯定有出息。”刘主任马上顺杆爬。
“小涵,你可别乱说啊!这么多人我们一下子怎么接收啊?”胡妈见自己儿子答应得这么彻底,不由得着急起来。
“当然,您要求我们帮助街道解决困难,也不能是没条件的。我说三个条件,您先听听。”胡涵竖起几根手指。
“只要帮街道解决这几个人的工作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别说是三个,就是十个条件我也答应你。”刘主任看到有门,马上拍起了胸脯。
“第一,这事儿得由街道牵头,你们建立个街道企业,我们家来承包。当然,税收要按福利企业。”胡涵收起了第一根手指。
“第二,厂房和资质你们出,资金和设备我们出。每年除了场地租金,我们还上缴和其他街道厂一样的管理费。”胡涵收起了第二根手指。
“这第三嘛,这三十多个人培训期三个月,按学徒工待遇。三个月后择优录取,按正式工待遇。如果要是有偷奸耍滑,散漫不服管的,我们肯定不会留着。这个权力必须要有。”胡涵收起了最后一根手指。
听完这三个条件,刘主任顿时目瞪口呆,她没想到一个孩子居然可以说出这么有条理的话来。
“我……我说小涵,你说这话是谁教你的?”刘主任有点儿懵。
“当然是我爸了,还能是谁?”胡涵毫不犹豫地就让不在场的胡爸当了背锅侠。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