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昭看他们这么快就回来,就知道他们今天的生意不错。
“有人找麻烦吗?其他小贩什么反应?”花昭还是最关心这个。
“没有,都挺好的。”张桂兰有些担心道:“只有一个小贩来买了一杯瓜子,然后他们几个就都聚在一边嘀嘀咕咕,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后来又有几个小贩来我这买了挺多瓜子。”
“没事,他们不会做什么的,我们又没抢他们多少市场。”花昭说道:“他们再来,你就告诉他们,自己家产的瓜子,卖完就没了,祝他们生意兴隆。”
那些小贩,不可能是乡下的农民进城来赚外快,只可能是城里的无业人员,专业干这个的。
76年了,虽然不是所有知青都回城了,但是有门路的都回来了,然而并没有那么多工作安排给他们,他们只能闲在家里。
再赶上政策松了,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就多了。
他们常年干,她们却只卖一两个月,冲突不大。
有花昭指点,张桂兰就放心多了,带着孩子们开心数钱。
今天她背了20斤瓜子,3个孩子一人5斤,就是15斤,但是试吃用掉了一些,到底有人没买过,买之前得尝尝。
最后数下来,一共165块钱,再加上白天的75,今天一天就赚了240块钱。
看得叶舒都跟着眼热:“钱怎么这么好赚啊?”她从来不知道。
这可跟花昭挖人参赚大钱不一样,那个可遇不可求,全中国也没几个像她一样靠人参发财的。
但是卖瓜子不一样,谁都能卖,连小孩子都能卖。
虽然说花昭的瓜子好,卖得贵,但是只看其他卖2毛5的人吧,听说人家生意也不错,卖得比张桂兰都多,收益除以2,人家一天也赚100多,一个月就是3000多!
过去她从来不可能想到一个小贩,就这么赚钱。
叶舒还在惊叹地回不过神,张桂兰已经把钱放在花昭这,领着孩子们回家睡觉去了。
她家那条胡同,只有几家独门独院的,其他都是大杂院,人多眼杂,闲汉也多,她害怕。还是放在花昭这里她放心。
这条胡同住的人就不一样了,周围人也知道这里住着谁。万一真有小偷来,不知实情,进了院子都得打怵。
这么大的院子,那得住着什么人家?一般小贼可得罪不起。
花昭把这些钱都放在一个专门的木头箱子里,说道:“是啊,现在的钱真是太好赚了。”
这是个黄金时代,此时已经初见端倪。
等到了几十年后,流动摊贩,随便卖个瓜子,一个月就想挣出别人七八年的工资,那是做梦。
但是现在,只要敢干,遍地都是钱,随便捡。
但是敢的人太少了,一来怕抓,二来怕丢人。
有些人就是明知道赚钱,也不会放弃自己勉强维持温饱的工作出去摆摊的,丢不起那个人。
也许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商人低贱思想,也许是之前打击私营经济太狠,大家觉得小商小贩、个体户,是个很丢人的职业。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去干。
......
接下来几天,有叶舒的全天候陪伴,张桂兰也放心了,每天都是火车站、电影院两头跑,赚钱赚得飞起。
她也感觉到了捡钱的乐趣,根本停不下来。
火车站的市场,还是那么不愠不火,因为没有老客户,每天的客户几乎都是全新的。
但是一个白天也能卖出30斤,晚上,她和孩子们加起来,一共能卖50斤,一天就卖80斤。
花昭一看,这不行啊,家里的瓜子十几天就要卖完了!她得开始着手新的东西了。
张桂兰都来催过了,她想到瓜子就要卖完,她真是痛并快乐着。每天赚钱好开心,马上就没得赚了,好难过。
花昭拉着叶舒去逛街,她非常好奇花昭说的新的赚钱方法是什么。花昭说,那是个不逊色于瓜子的生意。
她可知道瓜子的利有多重,自己家产的瓜子,哪有什么本钱。
两人来到了华侨商店。
“你要买什么?”叶舒好奇道。什么赚钱的生意跟华侨商店有关?还是张桂兰能做的?
不是她瞧不起张桂兰,她看得清楚,以张桂兰现在的水平和胆子,只能在火车站和电影院门口卖零食。让她卖电视机,她自己还没看过几回电视呢。
花昭家倒是有个彩色电视机,但是让她放到后院给爷爷看了,她可不爱看现在的电视。
花昭径直来到了西点区。
华侨商店,面对的都是华侨甚至外宾,普通人想进门都得看级别,买东西要么用美金,要么用华侨券,单纯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