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蔡邕的棺前,王允第一次读懂了蔡邕,是啊,这里没人明白,包括在地了跪着的那位二小姐,他们不会明白,风骨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王允可不是普通人,史上对他的评价可是‘刚棱疾恶’,也是出身世家豪门,少时便被称为有‘王佐之才’。他可不像蔡邕只会读书、弹琴,他从小就胸怀天下,人家可是把卫青和霍去病当偶像的,文武全才。
十八、九就当了郡守,任上毫不犹豫的处杀死了在自己管地的作威作福的小黄门;入朝后,也是跟大太监张让做不懈的斗争,一月两次被捕入狱。其实说起来,这个人真有历史上看,还真不是什么坏人,甚至于说他其实算是个英雄的,可是他倒霉就倒霉在他自己也这么看。
王允从小顺风顺水,就算是被张让迫害,隐姓瞒名躲在民间那些日子,其实他的日子也不算难过,最多就是郁闷点。他和蔡邕其实多少有些‘瑜亮情节’的。
蔡邕和他一样出身好,本身有才,少时出名,青壮年被重用,只是他们方向不同,蔡邕是个纯粹的文人,清流。他更多在治学,史学方面更加关注;而王允可是最开始做的郡守,熟悉地方政物,入朝后,人家管的可是都是些实物。其实两人说起来,根本就没什么可争斗的,可能是经历大至相同,便有人不断的把两人联在一起对比,到后来,王允想不在意都不成了。
王允,较偏执,认死理,心胸狭。隘;蔡邕,较豁达,不拘泥,思路开阔;
王允,只有小圈子的来往,颇冷清;。蔡邕则有过往密切的文人朋友,如桥玄、马日磾、王朗、卢植、曹操,很热闹。
王允“刚棱疾恶”活得比较累;蔡。邕本就是高兴了就笑,不快就哭的性格,活得一直比较轻松
听得多了,于是对蔡邕那胖乎乎的脑袋上常带着。笑容越发看不顺眼起来,他有时会阴郁的看着围绕在蔡邕身边的朋友而生出莫名的愤恨。
后来同样得罪的都是太监,同样坐牢,再同样的被。郝,王允常会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他和蔡邕就好像是同命连枝。
后来都是隐居民间,可是王允却要改名换姓,孤。单寂寞;而蔡邕在吴地快乐的教导他的蔡门九子,顺便还教了个才女女儿出来,日子过得轻松愉快。
王允虽比蔡邕。早得到起复几天,结果董卓就来了,然后蔡邕又回来了,自己自动依附,而蔡邕却是背着全族人的命被迫从命,这让王允觉得这次他低了一头,心里很是愤怒。
那几年的隐居生活,其实王允是过够了,他当然不会承认他后悔了,如果早向张让屈服,也许不会受那个苦,面对更加强势的董卓时,他沉默了。可是他又不甘心,他当然要告诉别人,自己只是虚与委蛇,只是在等待时机,但他心里明白,他是在等待,等待的是下个更好的时机。
董卓也给了他绝对的荣光,政务几乎全部交于他处理,他终于可以一展报复,虽然董卓有时不讲理,做事不按牌理出牌,他也都绝对的顺从了,只为了让自己的政务能顺利推行下去。他对自己说,他只是在谋求董卓的信任。说得几乎他自己都相信了,他还是那个曾经风骨很硬的王允。
董卓生性多疑、暴躁,一时不快就能从边上操个家伙就往吕布身上扔,虽然没打着,但吕布不满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一切看在了王允的眼里。他活了五十多年,挑唆吕布暗杀还是小菜一碟的,再说了,杀成了,功劳他和吕布各占一半,可是万一不成,他也想好了对策,不会让董卓危及到自己,一切进行得那么顺利,他成了大英雄,更重要的是,董卓死了,曾经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他,也成了这个国家说一不二的主人。他那时真的一点也没想起,宫中还有个所谓的皇帝。
那时他又想起了蔡邕,此时他心里一定惶惶不可终日吧?想到这里,王允会觉得自己全身充满了快意。此时王允觉得这是他人生最风光无限时,曾经依附董卓的朝臣他无一放过,他又回到少时那个固执的王允,甚至更加固执了。
其实王允夜静更深时,扪心自问,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他只是想急切的找回自己,并且一再的让自己相信,他从没改变,他只是为了灭董而暂时蜇服罢了。他特意叫来蔡邕,他要让他看到自己无限权威时,在他口若悬河的说董贼大逆时,蔡邕却只是低头微微的一声叹息。
在王允剿杀董卓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