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是穆宗坚定的态度让其他皇子熄了争储之心。
萧琰心里这么忖着,便道:“穆宗自晚年起,就在筹备南北大运河的计划,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但耗费国力和民力都极巨,最忌的就是急于求成,否则没准成为秦始皇修长城那样的□□,激起民变。”
这条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幽州,全长五千六百余里,从穆宗末年筹备河工、定计划,而在简宗即位后第七年才开工,直至昭宗十九年,前后历时二十五年,方全线贯通,动用民力八百万余,耗费上亿贯。但国家和民力都没有疲蔽,就是因为时间线拉得长,朝廷和百姓都负担得起。
萧琰因道:“或许,正因简宗痴迷造船,反而没有其他帝王那种立不世伟业的进取之心,所以穆宗认为简宗‘稳,可当国’,大运河交到简宗手里,不会成为催逼民力的□□。而其他皇子正因为太有才干,太有功业心,反而被穆宗摒弃在继承人之外。”
萧琰说到这里,不由为穆宗的决断佩服,立太子不是立最能干的,而是立最合适的——这个合适,就是能继承他未尽之业的。其他皇子越是争位,越会被穆宗厌弃。储位之争又如何激烈呢?
李毓祯笑着微微点头,“穆宗朝的确是你说的这个情况。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
萧琰很好奇“原因之二”是什么,但见李毓祯没有立即解说的意思,便接着说简宗。
“简宗有四子一女,唯有昭宗是皇后嫡出……”
萧琰说到这声音又停了一下,简宗朝也没有什么夺嫡之争。若说是因为四个皇子非嫡出而不争,那不太可能,大唐虽然已历三位女帝,但在君臣心中,立储还是首先考虑皇子的,就算嫡长皇□□秀到让所有皇子都望尘莫及。昭宗虽然优秀,但与她四位皇兄相比,差距也没拉那么大,还不足以让四个皇子歇了对大位的热切之心。
但简宗朝……是有些奇葩的。
萧琰的表情有些古怪,“呃”了一声,道:“简宗朝……这个,就不用讲了吧。”
简宗的皇子,是所有皇子中过得最凄惨的。这个凄惨,是指银钱上的凄惨。
有哪朝的皇子会被父皇克扣吃穿用度的费用拿去造船?连成年时出宫建府都要交笔“建府费”?其他皇子都是被父皇赐这赐那,换了简宗的儿子,是要向皇帝父亲献这献那……简宗在儿子们身上抠钱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一旦成为太子,就意味着要无限供养皇帝那永远也填不满的造船窟窿,从此更要节衣缩食,还要被皇帝踢到前面去,和宰相、户部一干大臣斗智斗勇抠钱……想想这日子就暗无天日。即使还勉强打起几分雄心的皇子,和昭宗这位特能赚钱的皇妹一比,那就比成了破铜烂铁,在简宗眼里是只会花钱的货,拿什么去争储?被简宗搓磨打击几次后,这仅余的两分雄心也被银钱磨光了。
当然简宗皇帝是奇葩,古往今来,历代皇帝,以“会生钱”为立储标准的,就这么一位。
李毓祯笑了一声,道:“简宗朝就不说了,昭宗皇帝那是‘简在帝心’,其他皇子没得争。”
这个“简在帝心”说得妙极,萧琰扑笑一声,继续道:“昭宗和世宗一样,只有一子一女,都是后君嫡出。但皇子为嫡长,公主没什么好争的。”所以昭宗朝也不存在储位之争。
跟着说章宗朝。
章宗就是昭宗的嫡长子,这位皇帝陛下的子嗣也颇多,仅次于当今圣人。
“章宗有十七位皇子九位皇女,太子既是嫡,又是长,在身份和年辈上都占了优势。”但敬宗的才能并不出色,最值得称道的,是勤奋。如果评大唐最勤政的皇帝,敬宗肯定名列第一。但勤奋对于储君来讲,只是基本的德行。母亲是四妃之一的吴王和英王,无论出身还是才能,都是太子的威胁。
“……但是吴王得了眼疾,双目失明;英王醉心武道,无心帝位:最有实力争储的两位皇子,都因各自原因没了威胁。其他的皇子,要么才能不够,要么德行有亏,没有优秀到让章宗认为值得付出改立太子的代价——太子就算才能不够,那也是嫡长,何况勤能补拙。章宗曾评太子‘贵在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就不会为所欲为。为帝者最忌者,不是才具不够,而是不知克制’,可见章宗信任太子。没有了两个最出色的皇子争储,其他皇子一冒头,大概就被章宗拍下去了。”
所以,章宗朝争储也不激烈。
章宗之后就是敬宗。敬宗的太子,即当今圣人。
圣人是敬宗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诸皇子中,圣人的才学和处政能力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这让其他皇子怎么争呢?何况敬宗最重规矩,立嫡长就是规矩,只要太子不出大错,这位置就是稳稳的。而以圣人的聪明才智,弟弟们要算计他还差了点火候。
所以,萧琰道:“圣人的太子位置很稳,其他皇子争无可争。”
这么一算下来,大唐传国二百六十载,争储的血雨腥风只在太宗一朝出现,这真是难能可贵的。萧琰觉得,这与其中有四位女帝很有关系。
因为女皇帝的子嗣少,储位之争当然少。此外,女皇帝与男皇帝在教育子女和与子女相处上有差异,比如多了一些信任,体贴;少了一些猜忌,怀疑。而这些对她们的继承人也有相当影响的:比如穆宗、章宗,对自己的太子信任,未必就不是因母亲世宗、昭宗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萧琰觉得,大唐之前的十二位皇帝,除了仁宗没有立储外,其他十一位先皇,无论他们为帝的才能和政绩的差异,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却都有各自的睿智。
李毓祯却说:“这固然是历代先皇的睿智,但其中也有规程。”
“规程?”
“择继位人的规程。”李毓祯道,“此谓之:《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