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日间,北京城里原本就绷的紧紧的神经再次被深深的触动了,因为,太后出手了!这一次,慈禧出手可就没有了任何的延缓之意,而且一出手就是气势汹汹。
而另外一个乱象其实已经在北京城出现了,小皇帝已经有七八天没有正常的晨议了,但事实上,除了遇刺当日和次日的朝政略有耽搁外,事实上整个满清朝廷还在正常运作,但是,醇亲王除了参加第一天的晨议后,就被架空了,而小皇帝根本没出现在晨议的太和殿内。
而原本疑神疑鬼的慈禧,在得到内廷侍卫大臣纳同的煽风点火后,已经基本认定了一个事实,这次刺杀自己的行动,很显然是一场朝廷上反对自己继续掌权的那些人所为...当然,慈禧也没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她可清醒的明白,要彻底的击溃对手,擒贼擒王是必须的。
淮军进京的营人马抓的抓、关的关,很快,一份指向当地皇帝老师翁同龢的罪状被炮制出来了,根据这份罪状所指,根据被抓的淮军供诉,翁同龢与现在被抓的淮军水师守备邱宝兴关系密切,有士兵举证,邱宝兴进城就到翁同龢府上串门。
不过,仅仅是串串门,这显然不足以扳倒这位当今天子的老师,不过,这可难不倒大理院里办事的,纳同在炮制那份罪证的同时,又指示手下到处收集翁同龢平日了的言辞,至于如何收集、收集来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这一切都变得不是最重要了。
很快,由纳同负责整治证据,由御史史文悌执笔的折子递上了军纪处,直接参劾了翁同稣品行不端、讽刺朝廷、结党营私、私交乱匪等四大罪,要求将翁同稣重处。
这份折子很快就经过军纪处批阅,不过...礼亲王世铎是个十足的墙头草,在这时刻倒是偷偷遣人暗中给已经被架空的太上军纪醇亲王奕譞通了个气,这终于让帝党赢得了一点点考虑的时间。
乾清宫内,小皇帝光绪愤怒的把桌案上的两块彩玉镇纸狠狠的砸在地上,四分五裂的镇镇纸让他宣泄了一点点怒意后,他总算是稍微平静下来了,他看了看屋内坐着的几位帝党的智囊,不无怒气的吼道:"这件事情上,我们没有任何过错,为何太后要如此?"
旁边的翁同龢斜眼瞟了瞟自己这个皇帝学生,到底还是太年轻,非常的沉不住气,不过,现在的局面确实看起来糟糕之极,这次太后遇刺之事,显然已经变得有些不可收手,只是到了现在,任凭他们几个想破脑袋,还是无法断定淮军与这次事件的关系。
李中堂从来都是朝堂上中流砥柱般的人物,说他会出此下策,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毕竟这么做,这位中堂大人能得到什么好处?唯一说得通的,可能是拍小皇帝的马屁...不过,之前这位中堂大人在光绪亲政的问题上一直是吱吱呜呜,从不发声的。
而这一次,他竟然会有如此石破天惊的举动,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事情?只是,在那围得水泄不通的昆明湖里,竟然发生刺杀太后的事情,而且事后还发现淮军溜号的士兵,这一切显然也是太离奇,所以办案子的侍卫认定淮军参与,那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事发后,这位中堂大人竟然彻底的失声了,至今没看到辩解的折子送到...不过,现在即便送到了军纪处,小皇帝也没有机会看到的,慈安宫里的那位已经颁下懿旨,皇帝体弱受惊,需要好生休息几日,概不早朝。
当然,小皇帝毕竟是名义上和事实上的皇帝,让慈禧现在就名目仗胆废立,那也是断断暂时不可能的,不过,从小皇帝到这些智囊都看到了一个非常明白的事实,那就是在对太后的争斗中,对方已经使出了极其严厉的手段。
看翁同龢没做声,一旁的大学士文廷式开口说道:"皇上,现在这个局面下,这件事情我们已经是难以划清界限了,不过...我看这未必就是坏事,或许也是一个机会!"
他这话一说,几个人都是诧异的盯着他,翁同稣皱着眉头问道:"文大人,你说的机会?难道是能借此拉拢李中堂?"翁同龢虽然与李中堂交恶,不过,现在局面下,借力一把的好事情,他自然明白轻重缓急的。
文廷式点点头,"李中堂没有进京,不过他已经派人来了,是江苏巡抚周馥,我恰巧得了消息,在外面截住了他,他自称淮军绝对不可能刺杀太后,要上表澄清,不过,我把现在宫里面的局面与他一说,他立刻表示愿意转达我们的要求给李中堂!"
文廷式说得十分的概略,不过要办成显然不是件容易之事,想来他是下了不少功夫,翁同龢听了也是点点头,想了想说道:"我们不得不做些准备,文大人,你联络京师步师前军统领熊大光之事可有进展,我们能掌握的人手实在太少了,这宫里也就乾清宫这边的侍卫能用,还不知道有没有奸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