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第一种我们可以理解为茫然,第二种我们可以理解为执著,那么最后一种就是修成正果之时的超然。
李思明可不知道这位满清最后一位学者为何想不开,脑后拖着根辫子跳河自尽。他正从事着一项自认为无比伟大的事业,从最开始时他的目标就很明确,也知道自己自身的优势以及他可以依靠的优势,他知道他想要什么,所以他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茫然。对比一下,许多人浑浑噩噩,比如对于知识,开始时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我们开始努力,接着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最后才知道自己原来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过程,许多人从头至尾贯穿所有的过程,而有的人在中间的某个环节停下自己的脚步。这似乎可以解释成功者与失败者或者碌碌无为者的区别。
如果谈到电影,人们都会李思明是一位成功的导演,还不吝加上一个“大”和一个“著名”甚至是“天才”修饰词,但这却不是李思明对成功的定义,甚至连考虑的余地都没有。
李思明对技术对未来很虔诚。很乐观,也不畏艰难,但却心翼翼如履薄冰,他执著着充满激情地追求着自己地理想,并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他拥有了一个还很不错的平台:较高水平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初具雏形的管理团队,源源不断的资金,还有一支不断壮大的科研队伍。他拥有许多中国未来的创业者们难已企及的条件,他早已踏上了向科技高峰攀登地征途。只是路还很远。
微星半导体的研究中心已经发展壮大了,当然单从人员数量上来是这样地。在老叶和陈剑这批人到来之前。已经有了80位科研人员,李思明亲自领导的晶圆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拥有30位。苏成功地IC应用设计研究中心拥有50位。
这新来的150人,李思明作了分配,新成立了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一个是无线通讯研究中心。前者是李思明未来的重中之重——之所以是未来,完成是因为其中的难度,它们只会给李思明带来沉重的投资负担。从投资管理的角度来讲,风险性太大,这一,英特尔公司的无数失败地挑战者可以证明。而无线通讯这块,从全球的角度来讲,正处于起步阶段。芬兰那家后来著名的手机公司,此时还在是一家从事造纸、橡胶、电缆等为主的传统型工业,直到6年后才转型。而且这一块正是李思明的专业。远比现在他从事的晶圆制造要精通得多。也许微星科技地CPU永远不会成功,也许跟AMD一样亏损N年,但是无线通讯产品不会太差,李思明很清楚这一。
曾有位中国学生开玩笑:我要是在美国读书就好了,因为在美国我就主修中国历史,外语就选择汉语。这150人,当初都是李思明亲自挑选的资助人选,他不可能去资助一位学习美国当代艺术或者哲学的中国留学生,他早就考虑到他们地专业方向。李思明根据这些人各自的专业和兴趣做了安排,有30人加入了晶圆制造技术研究中来,有懂制造工艺的,有学冶金的,有主修机械的,有研究半导体材料学的。有10人加入了苏成功的团队之中,虽然他颇为不满。剩下的110人,有70人从事CPU和DRAM的研究,40人从事无线通讯研究。叶向东和陈剑分别负责CPU和无线通讯的研究团队,这也是他们留学期间各自的专业方向。
之所以让他们两人担当重任,不仅是他们的专业,也不仅是因为他们是这批人信赖之人,李思明更看重的是他们都曾在各自领域执掌牛耳的大公司实习中。至于会不会发生剽窃之不道德行为,三人心知肚明,怀着同样的鬼胎。这样,微星半导体就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设计与制造的科研平台,
传统的半导体公司是整合设计制造商,例如英特尔从设计、制造、封装到测试包括销售,一条龙全包。这也是1986年半导体行业的基本形式。这就意味着一家公司不仅要大量投资,还要关注于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直到明年才会变化。李思明知道在1987年开始,台湾人创造了代工这种形式,这种晶圆代工模式是由IC设计公司负责设计芯片,根据电路图交由代工工厂在晶圆上制造出芯片,由IC设计公司负责销售,自负盈亏,代工工厂收取加工费用,由IC设计公司承担所有风险。这样就催生了许多IC设计公司,这些公司就不需要自己投资建设晶圆工厂,而是专注于设计。
如果李思明可以选择,他也很想专注于制造这一个环节,也许只专注于制造,他可以获得大量的国内订单,也许也能起到台湾那些代工工厂的作用,但是他不甘于替别人打工,他要掌握着未来半导体行业最关键的上游环节——芯片设计,特别是CPU,这恰恰是极个别厂商垄断的。对于国内来,在半导体行业除了IC设计本身比较落后之外,在制造技术方面差距更大,如果李思明在制造技术这一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很可能会催生国内IC设计公司的发展壮大。并且会促进一些包括计算机在内地终端产品的发展,从而让整个产业链有了整体发展,而这更是有价值的。230位科研人员,总人数看上去不少,但人员分配到各个研究中心就显得太寒碜了,这只能是李思明的野心实在太大。于是李思明又开始喊缺人,人力资源部的崔必成只得请求他不要逼人太甚。而与此同时,曾智继续在美国“活动”,有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接受了他们的资助——如果老叶等人将来在微星科技不仅过得很不错,事业上干得也不坏的话。微星科技将成为一个人才的磁石,这是李思明希望看到的。
“看过地我电影吗?”李思明问陈剑。
“都看过!”陈剑道。
“看来你是我的影迷。要不要我给你签个名什么地。”李思明笑着道,“我很久没给影迷签名了。你给个机会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