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路的问话,夏信呵呵笑了一下,反问道:“如果对你的要求是今天必须签单,遇到一个有购买意向的客户,你会是什么感觉?”
“会比较紧张,因为有签单的压力。”李路想了一想说。
“那你会该做的促成动作,还有促成话术都会做的不自然吧?”夏信看了一眼边上的紧皱着眉头的李路说道。
“那肯定啊,每次到促成的时候,就算是很熟的人,我都感觉嗓子发紧心跳都会加快。”
“如果对你的要求是今天遇到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就不用打算促成,而是要谈不成,你会怎么样?”
“那我当然没负担了。”说到这,李路突然恍然大悟,说:“夏老师,这招太高了,这样可以减少业务员的压力,说不定成交率反倒高了。”
夏信笑着看了一眼狂喜的李路,说:“那我再问你个问题,晚上夕会回来,你着重检查什么?要忽视什么?”
“应该是什么?”李路急切的问道。
夏信却没问答,只是笑了一下。走进了服装市场,李路挠挠头,也跟着走进了服装市场。
h市是中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其中也包括了服装。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商品流通还没有二十一世纪这么发达,很多商品还是在通过批发市场的形式,由生产商开始从上往下流通,从沿海向内地流通,从省会向周边地市流通,为此,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有很多各式各样商品的批发市场。h市也同样建有很多的批发市场,光是服装批发市场据胜利部经理张丽说,就不下五个。江南区这次陌生拜访选的服装市场属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市场。
一走进市场,批发市场特有的吵杂声就冲击着夏信和李路的耳朵,整个市场像水掉进了烧开的油锅,一下炸开了锅一样,吵吵嚷嚷的声音大得让刚进来的李路头皮发麻,他回头一看,却发现夏信两眼闪着兴奋的神采,仿佛看见了一座宝藏,一副跃跃欲试的感觉,李路还是第一次看见夏信的这种表情,怎么跟像上战场似的。
李路看夏信这样的兴奋,估计很快就会找商家去聊。但很快他发现他猜错了,夏信并没有着急直接找一家商铺就进去谈,而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慢慢地从最上面的三层,一个摊位一个摊位的转,一直转到一层,转完以后,招呼李路走出了市场,来到大门口。
“李路,这一圈下来,你有什么感觉?”夏信问跟在后面的李路,顺便掏出面巾纸,擦了擦汗,这个市场还是挺热的。
“什么感觉?人挺多的。”
“还有吗?”
“别的没太看出来。”
“我刚才转了一圈,发现三层卖童装的好像人少,第二,下午应该人少,第三,这里面有很多外地人在做生意。”夏信总结了一下。
“对,这个市场其实主要是成人服装,儿童服装主要在另外一个市场。我听表姐说的。”
夏信点了点头,说:“我已经有了几家首先拜访的目标,如果有单,算你的,我没有工号的。”
“走,我们先去三楼。”夏信返身走进市场。
郑志清,新乐服装公司的老板,夫妻两人离开家六年来h市做生意,这几年国家政策也是越来越好,自己也是挣了不少钱,除了眼前这个铺位,在另外两个市场还有几个铺位,一年下来几十万总是有的。他此刻正坐在铺位后在想,要不要把这个铺面也改成做成人服装,这个市场好像童装不如另外两个市场好卖,又想着要不要把儿子从家乡接过来,明年儿子也该上学了,不过夫妻两个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孩子,要不把父母也接来?
一声招呼“老板,您好。”打断了郑志清的思绪,定神一看,两个穿西装打领带的小伙子站在铺位前,这么热天还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这是干哈的?
夏信看这个铺位老板没反应过来,就又说了一遍,“老板,您好。”
“啊,你好,两位要买衣服吗?”郑志清站起来问道。
“不是,老板,我们是长盛保险的业务员,正在做一个市场调查,不知是不是能耽误您几分钟?”夏信听出来这个老板有东北口音,特意在回答时也用了东北特有语音。
郑志清一下就听出来了,“哎呀,听口音老乡啊,你是哪的啊?来来来,坐着说。”果然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我是d市的,大哥是哪里的?”夏信谢过后,坐了下来。
“嗬,那咱是正宗老乡了,我是j市的。兄弟怎么上h市了?这位是谁?”这老乡一套上,马上称呼就变了,这个现象似乎只有东北人之间才会这样。这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特别奇特的东北文化,一进山海关,东北是老乡。
“我是正好来这里工作,这位是我助理李路,大哥也是来这里做生意?”夏信乐呵呵的说到,顺手把领带摘了,西装也脱了,还把脖子上的扣子解开了两个,左右松了一下,郑志清一看更是随意了,这一年到头遇不到一个东北老乡,看见一个操着同样口音的老乡,而且是一个满脸微笑的,长得又很帅气的老乡,自然感觉亲切许多。
李路听到夏信对自己的介绍,向天翻了个白眼,好嘛,我成助理了。
两个人接下来花了半个多小时在那扯闲嗑(东北话,闲话的意思),李路在一旁看的瞠目结舌,眼看着两个人从陌生到最后都称兄道弟,热络非凡,好嘛,连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