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和尚叽叽歪歪解释了一大通,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俩字:顿悟。
有一句粗话莫文敏没好意思说出来,因为这里是佛家圣地,唐突不得。但是,没说出来不代表她没这么想过,这句粗话就是:狗屁的立地成佛。
莫文敏心中无佛,她心里满满的全是凌杰,什么是佛?不就是一种追求的境界嘛?只要有凌杰在她身边,只要她能抓住凌杰的手,她连‘悟’的动作都不需要做,别人苦修一辈子,不如她花一点时间去抓住凌杰的手。如果人一定要心中有佛的话,那么她心里的佛只能是凌杰。凌杰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凌杰有普渡众生的志向;凌杰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
。。。。。。
“小友,刚刚你看到了什么?”永和老和尚一脸的求知欲。
“什么也没看到。”凌杰如实回答。
“你自己呢?也没看到?”老和尚不死心。
“既然什么都没看到,当然也包括没看到自己。”
“你看,”老和尚看向莫文敏:“这就是佛性。无色相,无我相,无众生相!”
无色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是佛教中对三种空性的描述,它们分别代表了对物质、自我和他者的认识。
1. 无色相:在佛教中,色指的是物质现象,即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无色相意味着超越对物质现象的执着和分别,认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无常的、没有固定自性的。这种空性的认识帮助人们摆脱对物质的贪恋和执着,从而达到内心的解脱和平静。
2. 无我相:我相是指对自我存在的执着和认同。在佛教中,无我相意味着认识到个体自我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这些蕴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空性的认识帮助人们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3. 无众生相:众生相是指对他者存在的执着和分别。在佛教中,无众生相意味着认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这种空性的认识有助于消除对他者的偏见和对立,培养慈悲和包容的心态,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三种空性的认识对于修行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无明和烦恼,达到内心的觉醒和解脱。同时,这些空性的认识也是佛教教义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理解佛教的整体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老和尚色眯眯地盯着凌杰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右手捋着胡须满意地点了点头:
“天生一具佛骨啊!天生一个得道高僧啊!”
莫文敏虽然听得满头雾水,但已经隐隐感到这个老和尚对凌杰有些不怀好意,不由得暗自提高了警惕。
“阿弥陀佛,小施主,老和尚有一事相商,不知当讲不当讲?”老和尚双手合十,严肃地询问道。
凌杰无奈,只好回了鞠躬礼:“还是别客气了吧?有事说事,啥都一本正经的,不累啊?”
永和老和尚摇了摇头:“非也,非也,非也!闲聊可以随心所欲;正经事当然要一本正经。”
“你可以先说说看,至于答应不答应,得看情况。”
“老和尚想代师收徒,不知小施主意下如何?”
凌杰还没怎么地呢,旁边的莫文敏先不干了,柳眉倒竖,一声娇斥:
“不如何,我就知道你这老秃驴不安好心!”说完身形一闪,人已欺到老和尚面前,永和老和尚大吃一惊,正要躲闪,颔下一疼,一部花白的胡须已经被莫文敏抓在手里,老和尚正要张口说话,莫文敏把胡须往下一拽,疼得老和尚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哎呦,疼!疼!疼!小姑奶奶,快快放手。”
莫文敏见老和尚妥协,一脸得意地说道:
“要我放手也不是不可以,不许再提让我老公当和尚的事了。”
“好好好,不提了行了吧?赶紧放手。”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