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变得清澈是显而易见。
除了黄河以外,还有陕西境内的渭河、泾河,这也是经常发生水灾的河道,袁应泰把旧有的郑国渠再次重新休整,拓宽渠道,加固沟岸,在辅助修建无数的小辅助沟渠,让泾河可以变得更加容易控制,灌溉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数倍。
至于渭河,一直以来有泾渭分明的说法,可见渭河浑浊的历史久远,《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可见渭河作为黄河的支流之一,成为黄河浑浊的原因之一。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渭河承载了无限的故国家园之情,quot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quot《见渭水思秦川》。渭河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先秦文化和文治武功的汉唐盛世。
曾经的“八水绕长安”风景秀美,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现在经过袁应泰的不断治理,长安开始恢复上古时代的风貌,渭河上游的居民大量向外地迁徙,人口对自然的环境破坏减小的最低程度,人造森林在渭河两岸形成,水土流失量减少,渭河自然变得更加清澈。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耕作,到了唐朝以后,关中平原的水土已经无法负担起庞大的人口数量,土地也变得越来月贫瘠,人们多大自然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才是环境不断变得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自隋唐以后,长安的地位不断下降,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朱有孝的人口迁徙规划,就是意图减少陕西的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发展对自然的索取,袁应泰的治理黄河、泾河、渭河流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治理的力度非常大,也非常顺利,陕西开始恢复上古时代的风貌,土地在普遍种植大豆类作物、秸秆还田的方法下,变得肥沃,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足够的食用植物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对于袁应泰的成绩,朱有孝不吝夸奖,袁应泰的陕甘水利建设成绩不凡,自然就让陕甘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变得更加强大,估计以后陕甘地区就不会再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了,这一块地方算是让朱有孝放心了。
当然了,陕甘地区流民起义的首领除了让朱有孝在就除掉的早期首领以外,后面成为新一代首领的李自成、张献忠、郝摇旗等人也早就让朱有孝收服,而且改名为李自成的李鸿基现在已经成为了大顺国的大顺侯,没有机会再回来造反了。
陕甘地区的流民起义历史已经被朱有孝掐死在萌芽状态,发生流民起义的历史条件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这是朱有孝穿越到大明的一大功劳,更大的功劳是陕甘地区的环境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千年大计,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这里的人口还可能再次增加,朱有孝就让陕甘总督制定了一个人口发展规划,鼓励人口流动迁徙,保证这里的人口数量,维护好这里的自然环境,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环境破坏悲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