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零八)国歌为了和国际接轨,清代传统的插孔雀毛式的官帽也都废弃不用了,根据“华夏共和国”的典制规定,军装制服采用的都是西式带檐的军帽,以金线装饰,帽徽为则为盘龙华表国徽,比清朝的那些凉帽暖帽顶子看上去要精神多了。[中文]
为什么要采用西方军服的式样,其实也都是孙纲的“创意”
他的目的,是为了要籍此提高军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中国传统的“重文轻武”的观念。
中国由于处于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的时间太长了,由宋代开始,形成了特有的“重文轻武”的思想观念,究其原因,无怪乎皇帝怕手下的军人武将造反,危及皇权而已。
这种“重文轻武”的思想被宋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到了清代晚期,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已经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得到证明了。
曾经有外国人评价过说“中华帝国之所以一直能够持续到今日,并非是由于任何先进的军事技术;相反的,以它掌握的疆域和资源来说,在大多数时间中,它在战争中的表现都是虚弱无力的。”虽然说的不一定完全对,但这个“重文轻武”观念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毫无疑问的。
孙纲在给政务院的建议中引经据典的说“西国仕途,武重于文。盖能武者必能文,而能文者未必能武;合文于武,故第以武名而武重矣。中国初设水师,官员多居武职,以其职掌武事故也。夫因其职掌武事而授以武职可也,授以武职而令文武兼全之才士同于引重挽强之粗人,则万不可也。中国重文轻武之风。积重难返,凡居武职者,不复问其才学者何,即睥睨而不屑为伍,甚有数年充当管驾之员,一二语与长官龃龉而立受扑责,反不如从九之未入班者。此习俗使其然也。前甲午、丁酉、己亥诸役,官民闻有寇至,皆震骇失色,莫以为计;每闻前线兵覆,皆痛哭流泪不止,以为国家将亡;而胜报传来。则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牺牲之海陆将士,莫不尊崇有加。此情势使然也。今莫不若以军服之庄严威肃以醒民众,使我民得识文武皆为国之重务。不可偏废之,则我民尚武之风可复,而民气亦当得振刷。”
孙纲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于是就有了这种新式的制服,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官服和军服的式样。
除了“断发易服”的法令外“华夏共和国”政务院又公布了一些其它地革除陋习的法令,比如说禁止妇女缠脚束胸。禁止溺杀女婴,以及禁止吸食鸦片,等等。
由于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中国朝野上下广泛的共识,对于禁止鸦片,政务院专门公布了相关的法令,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减少罂粟的种植。在十年之内彻底禁绝。禁止吸食鸦片、开设烟馆及禁止进口鸦片,并严令有烟瘾的官员必须在六个月内彻底戒除。
李鸿章和孙纲出访英国时曾经专门和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讨论过此事。在老头子地强烈要求下,英国政府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和老头子达成了禁止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协定,所以当“禁烟令”下达之后,英国商人并没有什么太激烈的反应,而是陆续取消了从印度订购鸦片的合同,使中国鸦片的货源大幅减少,孙纲知道后心里十分欣慰。
照这样来看,十年之内,毒害中国人民多年地鸦片很可能从中国彻底消失。
新的“华夏共和国”很快呈现出了和暮气沉沉的满清封建王朝完全不一样的气象。
在春节过后不久,礼部就专门发布公告,开始向全国各地征集国歌地词曲,为新的“华夏共和国”制定国歌,提出来地要求是“兼西国之长,以我中华文化为依归,求振民心、扬国威之意”民间的文人艺士纷纷献词献曲,连海外的华人和驻外使馆人员都参与了国歌的创作,马曾让孙纲也试试,孙纲搜肠刮肚的想了半天只想出来了几首后世流行过的比安励志歌曲,诸如长城、大地和光辉岁月之类什么的,这些歌平时听着不错,可要是拿来当国歌,可就有些扯了。
总不能把后世地国歌拿到现在来用吧?
鉴于自己的“文学修养”有限,关于这个“华夏共和国”的国歌问题,他决定不掺和,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做吧。
征集国歌的消息传出后,民间的好多文人名家都积极响应,创作了很多的歌词及配曲,踊跃捐献,礼部在很短地时间内就收到了大约五十多首,随后开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