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零中文网>北唐安丰亲王 > 第二卷 八路军节度使 第十三章 洛阳往事1-2(第3页)

第二卷 八路军节度使 第十三章 洛阳往事1-2(第3页)

即便没有墓志铭,这个人也是昭陵陪葬大臣当中葬得距离他们的皇帝最近地。

凤凰岭上的这座墓碑,那唯一能够勉强辨认出来的一行小字。昭示着长眠者那曾经显赫数百年并且还将被传诵上千年的不朽名讳……

大唐故相州都督赠司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左光禄大夫郑国文贞公魏府君讳徵……

当年负责磨平墓碑上铭文的工匠有意无意存留下来的这行字迹,使得这座近乎白板的墓碑散发出一种迫人的气势和风度,令周围地所有陵墓坟都变得黯然失色。

“一代名臣……”

吕端低声感慨着……

“名臣……?”李文革口中咀嚼着这两个字,脸上却浮现出一种复杂难明地神色。

这个人仅仅是名臣么?

流传下来地谏录,昭示着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气度;一部简明扼要的《隋书》,显露出此人严谨不芶的文风和史观,然而这些,仅仅是为了表达一位“名臣”的历史功绩么?

这个人所代表的。是一种曾经存在的崭新地政治文明的萌芽。是一种土生土长、却绝不同于其他的政治文明。之前一千年,之后一千年,华夏大地上都再不曾出现过这样一种文明,也再不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人。

一直到一千多年后李文革生活的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史学家甚至稍稍具备一些历史常识的平头百姓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那短短的二十三年间,在那显赫的凌烟阁二十四人当中。唯一可以拿出来与唐太宗李世民共同代表那段被称为“贞观之治”地历史地,只有这个人,只有这个名字。

由文化人编纂的后世中国史书毫不含糊地记录下了这个文明的印记,却并没有解释这个印记背后地含义。

因此在后世,许多人认为,魏徵,只不过是一个谏臣……

他所代表的那种文明探索的痕迹,已经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如今。站在凤凰岭上。魏徵墓前,李文革所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一种不应属于这个时代的全新体验。一个已经作古三百多年的历史人物。带给他的气息却是全新的,与他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所接触到的一切弥漫着腐朽和陈旧气息的东西不同,这座墓碑带给他的,是一种即使在自己的时代也不曾体会过的超常感受……

历史的痕迹,文明的味道……

“易直读过唐诏令集吧?”

“惭愧,曾经涉猎!”

李文革一笑:“皇帝制敕,开篇便是‘门下’二字,这是何意?”

吕端一阵踌躇,最终答道:“中书门下,总统百官,呈章承制,不经凤阁鸾台,旨不得出,此乃隋唐宰天下之制,制敕开篇便是门下,是天子总百官治天下的要义,也是指诏书所指向的目的乃是台阁中书,是圣旨发出之后到达的第一个官署……”

虽然知道吕端此刻还远不是赵老二时代的吕端,但是听了这番回答,李文革还是免不住有些失望。他默然伫立了半晌,长叹道:“古人著经述史,变法建制,后人却大多不知其真意所在,此诚可叹也……如今藩镇林立武人乱国,士大夫乃是天下黎庶的唯一指望,即便如此,诸公所见也不过仅此而已……谁能不知圣旨发出之后第一个抵达的便是门下?然则若是仅仅因为这个,又何必要郑重其事在制敕上添上门下二字?”

吕端睁大着眼睛倾听着李文革说话,不明白其所指究竟为何。

李文革伸手指着墓碑道:“……天下真正懂得这二字真意的,恐怕只有此人而已……”

……

从昭陵回来,李文革直接前往长安县署。

长安令梁廷甫十分恭敬地将李文革迎了进去。一面陪着笑脸一面不解地道:“卑职已经接到了大将军的钧谕,虽然不明白是何等意思,却也不敢怠慢,昨日县里连夜审决案件,卑职和县尉忙了一宿,总算按照大将军的吩咐要求办妥了,京兆狱中共计三十八名盗犯,卑职县中派六名衙役差解,预定明日启程,充军延州……”

李文革点了点头:“贵县审得明白,全是窃案的案犯?”

“是?”

“都是长安本地人么?”

“几个小额扒窃案件的罪犯均是本地人,其余凡入室行窃或者身上有人命案者。都不是本地人。大将军明鉴,本地人是不会在当地做大案地,都要到临州甚至更远些的地方做下大案,这样一来当地官府不好核查,二来逃回本地也不会露出马脚。”

李文革点了

“六个人押解会不会太少了?”

梁廷甫道:“不会,还有两个伍的杂兵随行,这些罪犯身背重枷,而且每天也不会给他们吃饱。力气不足。万万不能脱去的……”

李文革笑道:“却是麻烦叨扰贵县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百度宅男当崇祯  二战大兵  刺明  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大国无疆  大秦帝国风云录  天烽  三国大航海  三国之卧龙助理  1926之崛起  调教初唐  耕唐  1895淘金国度  土佐之梦  五代末年风云录  辛亥科技帝国  重生在南宋  大汉雄师  昏君  二战之救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